探前沿之源,溯文化之根
——李永教授分享化学教学新视野
10月27日上午,培训活动在李永教授主讲的“化学学科发展与前沿”专题中正式开启。李教授并未局限于高深理论的单向讲授,而是以宏阔的学科视野与生动的实际案例,勾勒出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应用的化学发展全景。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材料、新能源、绿色合成等前沿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使学员们深刻体会到化学作为中心科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这不仅是一次学科知识的更新,更是一场科学视野的重构,引发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如何将动态发展的科学观融入教学,从而唤醒学生对未来的好奇与探索。

随后进行的“交流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化学元素’”环节,则将学员的视野从未来图景引向历史长河。李教授引导大家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文化实践:炼丹术中的物质转化观念、青铜铸造的合金配比智慧、传统酿酒中的发酵机理、中药炮制蕴含的成分变化逻辑……这些历来被归为经验技艺的传统,无不折射出朴素的化学思想。学员们积极分享各自家乡传统工艺与化学知识的联系,现场交流热烈,思维激荡。这一环节成功打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领域的界限,揭示出化学的根脉早已深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之中。



在“增强文化自信:试题中的中华传统文化”部分,李永教授进一步将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展示近年中高考中以传统文化为情境的化学试题,例如从《天工开物》中解读金属冶炼原理,从《本草纲目》中分析物质性质等,他强调此类题目不仅考查知识,更承载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的功能。这为参训教师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应主动挖掘与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生成对民族智慧的自豪与文化认同,让“文化自信”在课堂细节中落地生根。
立足校本之基,优化研修之路
——王启明教授与学员分享教学心得
10月27日下午,王启明教授以《基于常态化的校本研修的现状分析与路径优化》为题开展专题讲座。王教授开宗明义,直指当前农村学校在校本研修中普遍存在的现实困境:形式重于实质、任务导向突出、内容针对性不足、“研”与“修”严重脱节等问题。借助详实的调研数据与真实案例,他引导学员反思所在学校的研修现状,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共鸣。大家一致认识到,若不从根本上破解这些长期存在的症结,校本研修将难以真正转化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力量。

在深入剖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王教授系统阐述了校本研修路径优化的策略与方法。他强调,有效的校本研修必须坚持“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原则,核心在于激发教师的内在需求与团队协作意识。王教授提出一系列可操作的实践路径:以“微课题”研究为抓手,聚焦课堂教学中真实而具体的细节问题;构建“同课异构”“专题沙龙”等教师学习共同体,营造开放包容、互信共进的教研氛围;积极借助网络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研修模式,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整场讲座既有理论层面的高度凝练,又具备扎实的实践指导价值,为学员们返校后系统、高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与实用的“工具箱”,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增强了信心。

悟成长之道,启未来新程
——国培计划线下研修活动圆满落幕
10月28日上午,本次国培计划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迎来收官环节。在“教师成长感悟交流”会上,学员们踊跃发言,畅谈参训期间的收获与思考。


有教师表示,此次培训重塑了自身对化学教学的理解,认识到将学科前沿与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现实意义;有教师提到,王启明教授的讲座为其厘清了在校本研修中发挥骨干作用的路径与方法;还有教师深情分享了与各地同仁交流中所获得的启发与感动。

随后举行的结业典礼庄重而温馨。四位与会领导先后致辞,充分肯定本次培训成效,高度赞扬学员们饱满的学习热情与深刻的反思能力。他们勉励学员以此次研修为新起点,将所学所思转化为推动农村化学教育发展的实际行动,争做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种子教师”,在各自岗位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随后,与会领导为优秀学员颁奖。


至此,本次国培线下研修活动顺利结束。学员们将带着新的理念与方法重返课堂,把前沿动态、文化内涵与有效研修模式融入日常教学。期待这些探索能在农村化学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让每一堂课都成为点燃学生兴趣与自信的火种,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切实提升。